WFU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牙周病患者罹癌風險大增!


作者:林葳醫師



目錄

牙周病恐大幅增加食道癌與胃癌風險
為什麼牙周病會增加罹癌風險?



請別輕忽口腔疾病!全球頂尖英國醫學期刊BMJ 2020年最新研究,證實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


牙周病恐大幅增加食道癌與胃癌風險!


  • 牙周病增加43%食道癌風險 (multivariable-adjusted HR (aHR)1.43, 95% CI 1.05 to 1.96) 
  • 牙周病增加52%胃癌風險 (aHR 1.52, 95% CI 1.13 to 2.04)


為什麼牙周病增加罹癌風險?


  • 牙周病患者口內大量孳生的細菌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
  • 牙周病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可能使免疫細胞T cell失效(anergy)、抑制細胞凋亡(apoptosis)、DNA損壞、基因突變、導致上皮細胞過度增生(excessive proliferation)
  • 與食道癌有關的牙周病致病菌:Tannerella forsythia,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 與胃癌有關的口腔細菌:Tannerella forsythia, 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Streptococcus anginosus

這篇研究採前瞻性設計(prospective design),且追蹤時間長達22-28年,以實證醫學角度來看,算是證據等級相當高的研究。期刊原文連結

口腔是消化系統第一道防線,口腔環境更是攸關全身健康!大家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半年定期檢查。牙齒有任何病痛,更是要盡快就醫!正確刷牙方法的影片

根據國健署統計,超過90%國人患有牙周病,然而牙周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多數患者根本不自知!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牙周病?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牙醫系大解密


作者:林葳醫師



目錄

牙醫系的課程學習
牙醫系畢業後生涯規劃




一直以來,有許多粉絲朋友來信想了解我的求學經過。有些是高中生想認識牙醫系,也有牙醫系學生想了解畢業後的生涯規劃。剛好最近指考剛結束,所以我錄了一段影片,和大家分享牙科的學習與職涯發展。


牙醫系的課程學習


每間學校的學制不一樣,以我們台大為例,大一大二主要是在公館區,和外系一起上共同科目和通識課程。大二下到大三之後,開始會有醫學課程和牙科專業的課程。大五大六則進入臨床。




因為我們的牙齒生長在牙床,周遭有牙齦軟組織覆蓋,牙床底下的顎骨有神經血管貫穿,口腔的上方是鼻竇腔,後方是咽喉。而我們能把食物咬碎,是藉由顳顎關節、及肌肉帶動下巴。所以牙齒及周遭口腔組織的健康,才能有好的咀嚼功能,身體才會健康,顏面也才會美觀。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知識。

牙醫系有許多的實驗課,我們的實驗比較像是課堂上所學的實作。舉例來說,我們需要解剖大體、需要在假人頭口腔模擬治療、也需要在實驗室學習設計假牙,日後才知道該怎麼治療真正的病人。對任何一個大三以上的牙醫系學生,在實驗室加班到半夜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




大五大六,則開始進入臨床,先從跟診開始,接著要在師長的指導下,學習如何診斷,訂定治療計畫,並實際參與治療。


牙醫系畢業之後的生涯規劃


台灣目前大學牙科教育(含實習)為6年,畢業後通過國考後就是合格的牙科醫師了。6年的大學教育基本上已涵蓋大部分的臨床治療需求,也就是說,一般合格的牙醫應都足以勝任多數的治療項目。不過,還是會有醫師想要繼續進修

  • PGY:一般牙科的進階學習,相當於頭兩年的住院醫師訓練。開業及某些專科所必須。
  • 專科:專業領域的專精。不同學校或醫院可能有不同的制度,2~4年不等,有些是研究所的學習,畢業後取得碩士(MS),有些則是住院醫師(Resident)的專科訓練,專科完訓後,再考取專科醫師。
  • 出國:以美國為例,有兩種途徑:1.再去念牙醫系最後兩年,畢業後取得DDS(Doctor if Dental Surgery)學位,通過國考後成為一般牙科醫師,可在全美50州執業。2.申請研究所、接受專科訓練,畢業後取得研究所學位,考取專科醫師,但只能在10幾個州執業


診所或醫院,受聘或開業,各有不同的工作環境與待遇,也各有不同的挑戰。之後再慢慢和大家分享囉!






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蛀牙治療新趨勢:活髓保存術


作者:林葳醫師




你有蛀壞、需抽神經的牙齒嗎?最新的活髓保存術,有機會讓你不用抽神經!


過去的觀念


  • 淺層蛀牙-牙髓神經還沒被細菌侵犯,可直接填補。
  • 深層蛀牙-牙髓神經已經發炎感染,需抽神經、根管治療





最新活髓保存術


  • 深層蛀牙-有可能不用抽神經!隨著生醫材料創新、治療技術進步,初期的牙髓發炎在適當條件下,移除感染齒質/牙髓後,以生醫材料直接覆蓋牙髓,促進牙髓修復、恢復健康。原本需要根管治療的牙齒,有機會藉由活髓保存術而不用抽神經!




最後要提醒大家,活髓保存術並非萬能,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定要早期發現,才有好的治療效果。另外,活髓保存術可能需使用自費醫材,患者在治療前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


擔心蛀牙問題?馬上預約!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你的潔牙方式正確嗎?刷牙七字箴言讓你牙齒乾乾淨淨!


作者:林葳醫師




你的潔牙方式正確嗎?刷牙七字箴言讓你牙齒乾乾淨淨!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刷牙,
但你知道一天至少要刷幾次牙嗎?
一定要用牙線嗎?  何時該用牙間刷?
怎樣的刷牙方式才正確呢?

這次想教大家正確的潔牙方式-
刷牙七字箴言 希望大家可以朗朗上口!
(特別感謝新竹竹東冠群牙醫診所簡碩宏醫師分享)
從此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請大家跟著我念一次!
刷牙七字箴言:刷肉、刷縫、刷死角!


更多口腔保健資訊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20200515【三立採訪】正妹牙遭違法「美齒師」搞臭 牙醫爆料:東區巷弄很多


作者:林葳醫師




感謝三立新聞採訪,新聞原文連結


「您好,我們是位在東區的牙齒美白店XXX,我們關注您的相關動態一陣子,覺得您的個人形象和日常風格非常符合我們想合作的對象。不知是否能以互惠合作的方式邀請您來我們旗艦店體驗牙齒美白的課程……」


不少IG網美表示收過上面這類私訊,對方希望透過互惠模式(我幫你美白、你幫我宣傳)來推銷牙齒美白治療。原來,幫人「看牙」的不僅牙科醫師,坊間還有所謂的「美齒師」專門在幫人做貼片、齒雕、美白,不是明顯違法,就是遊走在法律的邊緣。


每個人都愛美,希望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發現自己牙齒染色,很多人會想花點錢去做美白。但您知道嗎?衛福部認定,美白、齒雕、貼片等都算是「醫療行為」,只能由專業的牙科醫師來操作,非牙醫執行貼片治療,一律算密醫行為。

牙科醫師林葳向《三立新聞網》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曾有一名年輕漂亮的女性病患因牙齒不適就醫,嘴巴一打開飄出明顯異味。檢查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醫師同時注意到她整口「不密合的假牙」,追問之下果然是坊間美齒師的「傑作」:型態粗糙(未妥善設計,整排的牙齒都被貼片蓋起來)、沒密合(卡了食物殘渣無法清潔、易孳生細菌導致齲齒)。

事實上,牙齒美白屬於醫療行為,應由合格的牙醫來執行才能減低風險,但近年來坊間冒出很多不肖業者,透過社群媒體以話術包裝,打出相對低廉的費用來引誘想做牙齒美白的民眾。北部的牙醫都知道,這類以「美學概念館」、「美齒SPA」、「美白吸引力」為名的牙齒美白機構,台北市東區的巷弄內很多,有些招搖攬客,有的私人工作室低調打出「預約制」,若有人打電話想試探,對方都會非常小心,不會輕易透露店址。




打開社群媒體上的美白廣告,這類牙齒美白機構通常會聲稱他們的治療「不須磨牙齒」、「不會傷害牙齒」、「無風險」、「無侵入」、「不傷牙齦」、「高科技牙料」、「一次就白」、「完全不痛」、「瓷化貼片」,以類似廣告話術來吸引並誤導消費者。

對此,牙醫林葳表示,任何醫療行為都有風險,所有合格的醫療人員事前一定會充分告知消費者或患者。像是做美白貼片之前,一定要先把牙齒適當拋磨掉一層,再根據牙齒型態去設計貼片,同時考量多重因素(例如:患者的牙周狀況、蛀牙情形、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強度、咬合關係、密合程度、外型等)。怎麼可能「不用磨牙齒」又「無風險」?




牙齒美白不是像買洗髮精或沐浴乳來用那樣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醫療行為,牙醫必須先評估當事者的牙齒是否適合做美白以及牙齒染色的成因與程度,再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噴砂、化學藥劑或是貼片等等。無論是哪一種治療,都要由牙醫掌握專業細節和風險管控,逐一完成診斷、評估、治療等正規過程,消費者也有權提前知悉相關的醫療風險。

「噴砂美白」就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把牙齒表面的色素噴去;當染色深入象牙質或琺瑯質,牙醫就可能選擇「藥劑美白」,這些藥劑基本上是氧化劑,可以破壞色素,不過如果操作不當,可能傷害牙齒組織、牙齦組織,造成牙齦灼傷或牙齒敏感,最嚴重導致「牙根吸收」,這是一種不可逆的傷害,可能使得牙齒鬆動。當病患牙齒的染色太嚴重,上述方式無法治療或是患者想改變牙齒的排列和外型,牙醫才會使出最後一張王牌:貼片

曾有一位病患因為整張臉頰腫起來,掛號求診,檢查的結果是蜂窩性組織炎,牙醫一問又發現,同樣是草率做貼片的悲劇。原來對方以前認為台灣的診所收費太高,於是跑到菲律賓做牙齒美白貼片,貼片拆下發現是劣質的產品,可能長期阻礙清潔而引發感染,或是做的時候就已傷及牙齦,醫師只能為她做根管治療,換顆新牙給她。





特別的是,該位病患牙齒原本的排列並沒有問題,只有染色的困擾,醫師感嘆,當初其實透過較不費事的藥劑美白或噴砂就可以處理了,在台灣可能只要花個1、2萬,她卻跑去菲律賓花了10多萬,傷齒又傷荷包。

美齒店可能引起的疑慮還有「傳染病控制」,所有正規醫療院所皆受衛生單位管轄,診間衛生、器械消毒都有嚴格的標準要遵循,沒做好會挨罰。但美齒店沒人管,器械有無確實消毒,也沒人知道,很多民眾可能不知道,口腔治療行為如果操作不慎,是可能傳播B、C型肝炎等疾病的。

林葳建議,民眾如果遇上類似牙齒美白的業者,一定要詢問對方是否有牙科醫師的執照,如果對方閃爍其詞、不給正面回應,例如回覆「我們都是專業人員在做」或者「我們這種不算是醫療行為」,就有可能是密醫。

林葳指出,美白貼片無庸置疑,一定要由專業牙醫來操作,否則違法。藥劑美白就比較弔詭了,因為過氧化氫有效濃度6%以下的藥劑,在我國沒受限制,民眾很容易在藥妝店自行取得,但衛福部卻同時規定,「使用具腐蝕性之藥物塗抹病人牙齒,使其牙齒美白之方式,乃醫療行為,屬牙醫師業務範疇,應由牙醫師親自為之;未具牙醫師資格者為之,應依違反醫師法第28條規定論處」(衛署醫字第0960030349號)。

也就是說,部分的牙齒美白藥劑(含藥化妝品),一般民眾都能購買,衛福部同時又告訴我們,藥劑美齒是醫療行為,須由牙醫親自執行。這也讓不肖牙齒美白業者找到鑽漏洞的機會:你來我們這邊,藥劑你自己塗,美齒師在一旁指導,沒有親自執行。

以英國和歐盟為例,過氧化氫有效濃度0.1~6%的藥劑,限定牙科專業人士使用,嚴禁一般民眾買來用,店家販售美白藥劑給一般民眾、美齒師(非牙醫)為病人美白牙齒,或是美齒師指導病人讓他們自己美白,都屬於違法行為。

「器械消毒本身是個大問題,藥劑使用時會有沾染體液,有傳播疾病的風險。」正規牙醫一定會告訴病人,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根本不適合做美白,要做也必須經過醫師事前評估來決定治療方式,沒受過正規醫療訓練的美齒師,怎知道藥劑作用的原理和方式,以及是否引發副作用?林葳呼籲衛福部和立法機關正視美白密醫的問題,加強取締並比照歐盟法規加強修法,以更高層次的規範保障國人的健康。

違法美白業者不僅危害國人口腔健康,更會加重全民健保的負擔,當消費者的牙齒因不正規的醫療行為受損,最後還是得回到牙科診所來善後,這部分變成健保承擔。針對民間牙齒美白的密醫亂象,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任技正陳少卿指出,一直以來都有接獲相關通報,也曾和牙醫師公會進行專案討論,衛福部已函請地方衛生局加強查管,只要接收到民眾的陳情和舉報都會追查,調查結果未來會公布。


更多口腔保健資訊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牙醫專科怎麼分-看懂牙科醫師的專業


作者:林葳醫師




大部份的牙醫應該都有能力治療多數的牙科疾病,但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尋求更專業的分工?若不知該怎麼選擇牙醫,又要如何快速看懂醫師的專業?

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牙科的專業分工。我們先從牙醫師的專業養成談起,再帶大家看懂牙科的專業分工。


專業養成管道


學校/醫院教育

台灣目前大學牙科教育(含實習)為6年,畢業後取得學士學位(DDS),通過國考後就是合格的牙科醫師了。6年的大學教育基本上已涵蓋大部分的臨床治療需求,也就是說,一般合格的牙醫應都足以勝任多數的治療項目。

有些醫師大學畢業後,會選擇繼續進修,可能是:(1).一般牙科的進階學習(PGY);(2).專業領域專精(專科)。不同學校或醫院可能有不同的制度,2~4年不等,有些是研究所的學習,畢業後取得碩士(MS),有些則是住院醫師(Resident)的專科訓練,專科完訓後,再考取專科醫師。

以我自己為例,PGY完訓一段時間,又回台大口腔外科研究所進修(MS)。因為個人生涯規劃,我研究所完訓後沒有繼續考取口外專科,而是投入開業。


    其他進修管道

    醫師的進修管道其實相當多元,即便是離開學校醫院,仍有許多學會/公會等機構的訓練課程、研討會。(os.診所下班後還要進修,醫師真的是世上最辛苦的工作啊)


    牙科專業分科方式



    • 一般牙科
    • 兒童牙科
    • 齒顎矯正科
    • 口腔顎面外科:拔智齒、人工植牙、口腔與顎面的各種手術
    • 口腔病理/診斷科:各種口腔病變、腫瘤
    • 牙體復型/美容科:補蛀牙、活髓治療、美齒治療
    • 贋復牙科/假牙補綴科:各種假牙、人工植牙、顳顎關節障礙
    • 牙髓病科:(顯微)根管治療的專科
    • 牙周病科:牙周疾病、人工植牙
    • 特殊需求者牙科:牙科恐懼症、身心障礙患者



    以上是牙醫專科的簡略介紹,如有遺漏缺失之處,還請大家幫忙補充。

    如果還是不知道自己的症狀屬於哪個領域,其實也沒關係。可先至熟悉或就近的牙科診所就診,若醫師判斷有專科治療的必要,再安排專科轉診;專科治療完成後再回原院所接受後續治療。在醫療分級與專科分工的精神下,大家應該都能得到最妥善的口腔治療!


    更多口腔保健資訊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牙齒會敏感,快找牙醫看!


    作者:林葳醫師




    "林醫師,我右上後面的牙齒好敏感,我特地一早請假來掛你的號"
    週一的早上9點不到,診所大門還沒開,陳小姐就在門口焦急地等待
    "陳小姐早安,你牙齒怎樣不舒服呢?症狀出現多久了?"
    "已經幾個月了...一開始是喝冰水會痠,現在是一碰到就痛"
    "妳這顆牙齒已經蛀得很嚴重了,怎麼沒有早點來檢查?" 我皺了眉頭
    "就...我以為只是牙齒敏感,就自己買抗敏感牙膏,沒想到會越來越痛..."


    牙齒敏感,第一件事不是買抗敏感牙膏,而應快看牙醫!


    牙齒由外而內是琺瑯質、象牙質、牙髓腔。

    1. 琺瑯質在最外層,也最堅硬,負起保護牙齒的功能
    2. 象牙質有許多小管貫穿,來自牙髓腔的神經末梢分布其中
    3. 牙髓腔充滿神經、血管等組織




    正常牙齒在琺瑯質的完整覆蓋之下,是不會有感覺的。但若象牙質(或是牙根)
    缺乏足夠的琺瑯質保護,就有可能出現痠痛等症狀。可能的原因包含蛀牙、牙齒
    斷裂、牙周病導致的牙根外露、酸性飲食造成的酸蝕、或是不當的刷牙或磨牙導
    致的琺瑯質磨耗...等


    牙齒敏感有許多可能,要先找出病因,才能治好!



    1. 蛀牙的感染齒質需要移除
    2. 遭破壞的琺瑯質需要靠樹脂或陶瓷修復
    3. 牙床萎縮造成的牙根外露,可能需填要填補搭配牙周治療
    4. 若是不良的飲食或潔牙習慣所造成,則要改變日常習慣
    5. 藥劑塗抹或是雷射也是常見的保守性治療方式
    6. 若是較嚴重的狀況,則可能要考慮根管治療。
    7. 牙齒美白也可能造成牙齒敏感!牙齒有美白的需求,一定要尋求牙科醫師正規的治療。從美白治療的選項、藥劑成分性質的判定、治療時間長短與藥劑用量、以及治療過程的所有細節,都需依靠醫師的專業。民眾千萬不要因一時之便,誤信來路不明的廣告。





    在排除所有可能的病理因素後,可以使用抗敏感牙膏幫助緩減症狀。許多牙膏廠
    牌都有抗敏感系列,而各家廠商的配方不同,作用原理也相異,建議民眾可以與
    醫生討論、依自身狀況選用。


    抗敏感牙膏的使用方式


    抗敏感牙膏通常需要長時間使用才會見效,一般建議至少要使用兩周以上。刷牙
    後可將抗敏感牙膏局部塗抹在敏感的牙齒上、待半小時後再漱口吐掉。


    您有敏感性牙齒的困擾嗎?